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人文菏泽  > 正文

古文名篇与成武(上)

作者: 张长国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3-04-26 10:40

成武县博物馆中的郜鼎复制品

成武县作为千年古县,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,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,被史书所记载。如今,几千年的时光悠悠而过,留在史书中斑斑点点的陈迹至今读来,仍令人惊心动魄,荡气回肠。而且,由于这些史书中的文章写得非常精辟和经典,于是,就被后人作为写文章的范文而传扬,所以,这些文章也就具有了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双重属性。

《臧哀伯谏纳郜鼎》这篇文章出自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,被选入《古文观止》,可见这篇文章的经典性。郜鼎在这里的意思是郜国的鼎。西周初年,武王分封时,把异母弟、文王十一子分封在了“郜”。郜国故地在今成武县东南约十八里处,方圆大约有五十里左右。到了春秋时期,郜国一直没有扩大,还是一个小诸侯国。鼎在春秋时期被视为国家重器,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。按照“天子九鼎,诸侯七鼎”的规定,郜国的鼎应该有七个。臧哀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,其地位相当于诸侯国的“二把手”。郜国的鼎为什么被送到了鲁国呢?臧哀伯为什么主张不要郜鼎呢?这里面大有文章。

据《春秋》记载:“壬戌,公败宋师于菅,辛未,取郜。”公元前713年农历六月初七,郑庄公假借周桓王的名义,联合了齐、鲁两国的军队攻进了菅,打败了宋国军队。菅地在今成武县东南境的白浮图镇徐官庄村南一带。六月十五,郑师又攻占了郜地。这说明,在这之前,郜国已经被宋国灭了。郜国的鼎应该被宋国占有了。鲁桓公二年(公元前710年),宋国太宰华督弑宋殇公,立宋庄公,为不引起周边国家的反对,就把郜鼎分别送给了北边的鲁国、齐国,以及陈国和郑国,于是引出了臧哀伯谏纳郜鼎的故事。

鲁桓公得到了郜鼎,就把鼎放在了大庙。大庙又称太庙,是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。臧哀伯认为这不符合礼的要求。他对鲁桓公进谏,说:“君人者,将昭德塞违,以临照百官;犹惧或失之,故昭令德以示子孙。”大意是“君主要发扬显示德行,杜绝违反礼制的行为,对臣下起良好的带头作用;这样还害怕有什么不足的地方,所以还要显示美德给子孙看。”之后,臧哀伯还举例说明,指出太庙用茅草当屋顶、国君祭天乘坐的马车用草席当坐垫、祭肉不加调料、祭祀供品不做精细加工,是为了显示节俭;祭祀的时候穿上相应的服饰,是显示等级的差别;使用的用具和其他人不一样,是显示礼制的差别;服装上绣上不同花纹,是显示纹饰的差别;器物上的颜色不一样,也是显示使用器物的差别;马、车上面配上铃铛,是用声音显示地位;旗帜上绘有日月星辰,是显示光明。德,就是节俭又有法度,增减都有规程。用使用的物品来标记,用声音和光明来表现,用这种方式来领率臣子,臣子才畏惧,不敢违反规定。如今,国君不讲道德,违反礼制,把别国贿赂的鼎放在太庙里,臣子见了都来效仿,国君该怎么去惩罚他们呢?国家的败落,是由于官员不走正道;官员失去德行,是由于国君的宠爱和出现贿赂。现在,国君把郜鼎放在太庙,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吗?当年,武王打败商朝,把九鼎迁到了雒邑,还有人批评他,何况把这个标志着违反礼制、显示贿赂的鼎放在太庙里,这又该怎么样呢?

虽然臧哀伯如此地劝谏鲁桓公,但结果是“桓公不听”。十六年后,桓公在齐国被杀。臧哀伯的这篇谏辞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政论文,逻辑层层推进和展开,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,历代以来,都是文人们学习和写作的范文之一。

最后,再说一下郜鼎的下落。鲁桓公收到的郜鼎又叫郜史硕父鼎,两耳三足,鼓腹结构,鼎上刻有铭文:“郜史硕父……子孙永宝用。”这是周武王给弟弟的信物,也可以认为是后代所说的“圣旨”或“丹书铁券”。因为上面有天子铭文,而且是一个古物,这可能也是鲁桓公喜欢它并放在太庙的原因。但现只能查找到该鼎的拓片,保存在国家图书馆,鼎实物已下落不明。至于宋国送出去的其他的郜鼎,可能上面没有铭文,也没有什么显著的特点,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,已经失落在历史的长河中。 张长国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